

如果将近年来的中国消费市场比作一幅画卷,国货品牌的集体崛起便是其中最具张力的笔触。
当安克充电宝成为“川普之选”,用 273 项发明专利和欧洲 66.96% 的营收增速横扫海外市场;当隅田川咖啡单月销量突破 10 万+,六年蝉联天猫挂耳咖啡销量榜首,更将门店开到日本大阪……这些本土品牌的商业奇迹,正在书写国货崛起的新叙事。
京东 “618”大促数据显示,平台热度 Top100 品牌中 70% 为国产,国产数码品牌(华为、小米、大疆等)关注用户数增速超 10 倍,非遗元素产品(茶宠摆件、美妆礼盒等)搜索量同比激增 270%。90 后、00 后消费者贡献了这部分销量的 60%,成为无可争议的主力群体。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指出:“优质的国货承载着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
当实体产品的国货自信形成共识,服务行业的变革也静水流深地展开——尤其是曾被“国际联号”长期垄断的酒店业,如今正打响一场关于 “高端标准”的争夺战。


回溯二十年前的中国酒店市场,万豪、希尔顿、洲际等国际品牌的名字,几乎等同于 “高端住宿”的全部定义。
那时的商务人士出差,若行程单上标注 “入住国际五星级酒店”,便意味着行程规格的体面;城市里的高端婚宴,也以选在国际品牌酒店为荣,甚至有家长为孩子的“百日宴”、“成人礼”预订国际酒店宴会厅,将其视为成长仪式的重要注脚。
这种品牌崇拜的背后,是中国消费者对 “高端”的初始认知框架——大理石铺就的大堂地面、手戴“白手套”、身着黑礼服的“金钥匙”服务人员、早餐台清一色的精美西式冷盘,这些元素共同拼接出 “高大上”的标准模板。

然而,随着本土文化自信的觉醒与消费观念的成熟,这套模板正逐渐失去吸引力并受到挑战。
文旅部发布的 2024 年第一、二、三季度《全国星级饭店统计报告》显示,全国五星级饭店前三季度平均房价同比上涨2.9%、下降2.7%、下降4.78%;前三季度平均出租率同比下降0.37%、下降3.34%、下降4.32%,两项核心指标均呈下滑趋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锦江、华住、首旅为代表的本土酒店集团的扩张节奏:以锦江为例,2024 年前三季度锦江酒店一共新开业酒店 1,149 家,截至第三季度末,已开业酒店总数达 13,186 家,相当于每天有 4.2 家锦江系酒店开门迎客。
国际联号的光环褪色,绝非偶然的市场波动。在携程、美团等OTA平台上筛选国际品牌酒店的有关评论,“价格虚高”、“不懂中国胃”、“服务死板”、“数字化陈旧”等等痛点,构成了消费者吐槽不满的关键核心。
常年往返于北京、上海的某商务人士在平台评论中写道:“上个月在上海某国际品牌酒店住了三晚,每晚房费2200 元,早餐却很难吃得惯;后来换到隔壁的锦江都城,早餐有五谷杂粮热饮,加班回来有时还能收到前台送的热牛奶,这种细节让我一个中国人神经舒缓不少。”
国际品牌的标准化模式与中国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之间,或许存在天然矛盾——国际联号的服务体系多源于欧美市场,进入中国后虽有调整,却难改 “全球统一模板”的本质。
“国际品牌受限于总部管理体系,调整速度远慢于本土品牌。这种灵活性差距在市场竞争中会被持续放大。”
当国际品牌还在走审批流程时,一大批有特色的本土酒店品牌已经用行动回应市场。
松赞酒店在藏地乡村打造的山居秘境,将藏族手工制品与现代山居完美融合,随行管家会带着客人体验当地风情与自然探索;闲庭酒店把宋文化中的焚香、插花、挂画、点茶搬进客房,客人可以在酒店里学习活字印刷、碑拓技艺……

这些本土酒店的创新实践,正在重新定义 “品质”的内涵——难道只有大理石大堂和西式早餐才叫高端?融入文化体验的住宿,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奢华?
正是在这样的市场拐点上,“国货联号”概念应运而生。
2024 年下半年,以锦江都城为首,联合锦江之星、麗枫、希岸、喆啡的五大国货酒店在一条品牌宣传片中,借中国传统颜色与峨眉女子功夫团的演绎,喊出“我们都是国货联号”——对标“国际联号”概念,打造以中国文化为内核,融合数字化运营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本土酒店品牌集群。
这一概念的落地,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建立在本土酒店品牌多年积累的硬实力之上。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相关数据,2024 年中国酒店集团 TOP10 市占率已达 60.48%,其中锦江集团(18.25%)、华住集团(15.39%)、首旅集团(7.33%)位列前三。
“国货联号”的心声,是本土酒店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 “价值输出”的标志性事件,更是本土酒店品牌意识觉醒、文化自信的一种集中体现。

作为国货联号的核心品牌,锦江都城 “百年民族商务”的定位,每一处细节都在诠释文化与现代的融合。
锦江都城的历史脉络,往上可追溯至二十世纪30年代。1934 年建成的上海都城饭店,以钢框架结构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花岗石饰面和典型装饰艺术图案成为早期现代高层旅馆的典范。
历经近百年沉淀,品牌于 2024 年推出 3.0 版本,完成“百年先锋文化”的当代焕新。

在3.0门店中,锦江都城以 ART DECO 风格为骨架,绀宇蓝与鎏璃金的主色调营造经典氛围。沉淀着百年先锋文化的“墨染”展区,和以海派元素演绎着中国茶文化的“葱倩”茶室,无不映照着先锋与民族的交融。
灵缇、鸿鹄等文化图腾点缀其间,辅以鸟笼、时钟、留声机等海派经典物件,勾勒出中西文化碰撞的独特韵味,展现出“东方摩登”在创新时代的独特魅力。
与锦江都城形成互补的,是定位 “国民优选”的锦江之星。
截至2025年6月,锦江之星酒店已进驻超250个城市,在营门店超1000家,品牌总规模超1200家。通过“暖星”服务将家庭般的温暖融入标准化运营,实现了高性价比与品质保障的平衡艺术。
借助暖星公区、暖星客房、暖星餐饮、暖星好物四大功能分区,在照明、卫浴、睡眠体验到住宿安全、商务办公等多个维度,为旅客提供了一个温馨且值得信赖的“驿站”。

值得一说的是锦江之星的餐饮服务,针对国人特征,打造了十分“对胃”的菜单。除了西式面包、咖啡,还有中式粥品、包子等传统选择;部分地区还结合了在地元素,比如武汉的“元气星早餐”,顾客可以一边享用热腾腾的热干面,一边感受地道的武汉风情。
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细分需求,麗枫、希岸、喆啡三大品牌则各有侧重:
嗅觉体验是麗枫最具辨识度的品牌特色。

从大堂到客房,清新淡雅的薰衣草香氛迎面而来,让旅客卸下一天的疲惫,舒展身心。客房内配备的香薰加湿器,以及加入薰衣草精油的洗护用品,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嗅觉记忆,让旅客体验“自然自在”。
希岸则精准捕捉新消费人群需求。

当新一代中国年轻人既希望在高效便捷中完成既定工作,也期待在奔波之外获得片刻放松,甚至追求符合自己审美、满足情绪价值的精致入住体验,希岸以一抹独特、亮眼的希岸蓝和鲜明的女性友好主题破局,而后风格转向沉稳商务,始终优雅不减。
在美国《HOTELS》杂志今年公布的“全球酒店品牌TOP50”榜单当中,成立仅十年的希岸酒店,成为榜单上最年轻的中国酒店品牌。
喆啡的切入点更有意思。它结合中国消费者的商旅实际和当年刚刚兴起的咖啡热潮,打造了创新的“Coffetel”模式——将 24 小时咖啡厅、艺术画廊与酒店客房结合,咖啡厅白天提供现磨咖啡与简餐,晚上则变身为小型书吧,咖啡馆可以独立运营,增加非房收入。
“社交 + 住宿”的场景设计,完美契合了中国商旅人士 “轻社交”的需求。

把视角拉远,我们会发现喊出“国货联号”的这五大品牌,除了过硬的产品力与服务品质外,最重要的是都有着对中国旅客实际体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扎根在这些观察上的差异化竞争能力。
它们所构成的矩阵体系,能够覆盖从大众到中高端、从商务到休闲的全场景需求。这背后,其实离不开这五家酒店共同所属的锦江集团强大的资源支撑。
截至 2025年6月,锦江酒店在全球拥有超1.37万家开业酒店,客房数超133万间,是当之无愧的国内本土酒店集团领跑者,形成了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的运营网络。
这种系统性的布局,让“国货联号”酒店能够在不同层级的市场中协同作战,而非依赖单一品牌的单点突破,也让其供应链管理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与创新动力。
以锦江都城为例,其 3.0 版本创新性地构建了 “民族供应链”体系——通过甄选国内优质供应商替代国际品牌,在保障品质的前提下实现了三大核心价值提升:
一是成本优化。与 “国货之光”华为联合定制的智能客控系统面板,在升级智能化体验的同时,单房线路成本直降 800 元;华为 PLC 电力载波技术实现线路布局 “网随电通”,1000 米超长传输距离不仅保证视觉美观度,更彻底突破复杂空间的布线瓶颈。这些国货技术已成为酒店运营中实实在在的成本优化利器。
二是文化赋能。从客房内蓝金Art Deco纹样的独家定制床品,到“葱倩茶室”中融合海派石库门壁柜与先驱鸟装饰灯的场景营造;从印刻 “君子善假于物”的商务随行包、“与子同袍”的客房衣架,到身着马面裙的宾礼大使以“凤凰三点头”传统礼仪奉茶,锦江都城 3.0 的每一处细节都浸润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表达。

华为主题房、中华文化IP房等高溢价房型的打造,则直接推动了民族品牌、中华文创品牌的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直接转化。
三是响应提速。与云南白药、佰草集、梦百合等优质国货品牌的深度合作,既让旅客获得更具亲切感的入住体验,又实现了运营端的灵活调整;定制 SKU 可快速落地,无需经历国际连锁品牌冗长的审批流程,有效避免了产品与用户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这套供应链体系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效益:
锦江都城 3.0 综合单房成本控制在 13.5 万元,仅为国际中高端品牌的 70%,单房年运营成本较国际品牌低30%,综合ADR(平均房价)较同档次酒店高出20%。三线及以上城市门店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 4.2 年。
可以说,与“国际联号”酒店全然不同的供应链打造,背后是更贴合中国国情的经营思考。它就像建筑过程中最核心的“地基”,为“国货联号”酒店提供了从场景体验到市场认可的全链条孵化平台,让“国货联号”有了更强的发展动力。

消费者的用脚投票,永远是市场最真实的反馈。
在携程、美团等 OTA 平台上,关于“国货联号”酒店的评论中,“文化氛围好”“服务贴心”“性价比高”成为高频词。
一位游客这样写道:“上周带父母来上海旅游,选择了锦江都城。父亲习惯早上喝粥,酒店早餐的白粥、小米粥让他赞不绝口,配的小菜也都很新鲜;母亲则喜欢在酒店的文化展示区看老上海的历史沿革。住了三晚,每天都有新的小惊喜,文化亲缘这种体验,难以言表,但确实是住国际酒店从未有过的。”
除了国人,“144小时免签政策”所带来的入境游升温,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有机会感受到“国货联号”的服务水准与新奇魅力。
近日,“歪果仁研究协会”等外籍 KOL 拍摄的自发探店视频在社媒中引发热议。外国博主对“国货联号”贯穿的中华文化赞叹有加,对客房的智能化配置也啧啧称奇。

长期以来,国际市场对中国酒店的印象停留在 “性价比高但缺乏特色”的层面,这种第三方视角的自发背书,不仅打破了部分消费者 “国货=土味”的刻板印象,更向海外潜在客群传递了“国货联号”的品牌形象。
当“国货联号”已完成从产品创新到供应链整合的全链路打磨、建立起差异化竞争壁垒,“走出去”也成为其探索新增长空间,验证“全球适配性”的重要课题。
2025 年 8 月,锦江集团与马来西亚本土酒店管理集团 RIYAZ 举行战略合作发布会,双方宣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未来五年内将在东南亚六国拓展超 180 个酒店项目,锦江都城老挝琅勃拉邦店、麗枫马来西亚槟城维多利亚街首店等很快就将开业迎宾。
不同于国际品牌常用的 “重资产并购”模式,这次合作采用 “品牌 + 管理输出”的轻资产模式:
由 RIYAZ 负责锦江都城、麗枫、锦江之星、暻阁、云居五大品牌在当地的项目开发;锦江酒店则提供品牌授权、标准化体系支持(包括服务流程、质量管控、会员体系),并派驻专业团队进行培训指导。
其实,这次出海的重点并不在“量”,而是在“质”——它更像是一种“试水”,让“国货联号”酒店得以在东南亚的区域中修炼内功,一是探索成熟供应链体系的输出能力,二是检验国际化环境下因地制宜的运营能力。
一旦模式跑通,“国货联号”就能在海外树立起更坚实的形象标准,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

展望未来,“国货联号”要实现从 “本土标杆”到 “全球品牌”的跨越,还需要在三个维度持续发力:
首先是产品创新,要保持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敏锐捕捉,将更丰富的本土文化元素,更自然地融入酒店体验,成为中国旅客在每一次旅途中的首选;
其次是服务质量,要建立更完善的全球服务标准体系,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习俗优化服务细节,实现因地制宜与快速响应;
最重要的是文化输出,要将 “国货联号”的理念体系化、模块化,使之既能保持中国特色,又能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语境,通过酒店这个载体,让更多海外消费者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服务”的价值,让中国文化以更温和、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向世界。
最近,浪潮新消费也适时精心整理推出了《国货消费新趋势-国货联号崛起》白皮书 ,希望能帮助行业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国货联号”的崛起趋势。
中国品牌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全球市场对 “优质”与 “高端”的认知。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国货联号”将不再是一个局限于中国的概念,而是成为全球酒店业中一个代表“文化共融、品质可靠”的符号——真正实现从 “让世界看见中国酒店”到 “让世界爱上中国酒店”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