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优势,曾是中国制造崛起的重要起点。但如今,随着全球竞争转向品牌与价值比拼,这种以规模换增长的模式正在显露疲态。
根据PRC Leader基于海关总署数据的分析显示,过去一年,中国出口量增长与出口单价增长之间的差距达到了十多年来的最大水平。[1]这意味着,许多中国企业仍在依靠“以价换量”维持增长,“规模扩张”与“健康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销量在涨,利润却在跌。成本与创新的此消彼长,正让中国品牌的全球化走到一个新的临界点:如何从“价格优势”迈向“价值输出”?
在这场出海转型的浪潮中,一批新锐品牌选择“逆势突围”,以技术、设计与体验为核心,重新定义中国品牌的全球竞争力。来自深圳汉阳科技旗下的智能庭院机器人品牌Yarbo,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不同于大多数出海企业,追逐流量密集的消费电子或小家电赛道,Yarbo将目光投向了一个与国内居家习惯截然不同,却在欧美家庭生活中几乎是刚需的“庭院场景”。
在这片由欧美品牌长期主导的细分市场里,传统扫雪机售价通常集中在300至1800美元之间。而Yarbo推出的模块化智能庭院机器人,起售价高达5000美元以上。不过,高价并未成为阻力。
2025年,Yarbo完成2700万美元B轮融资,并计划将销售额提升4至5倍,进一步拓展欧洲、日本与澳大利亚市场。
以高客单价切入竞争最激烈的市场,用技术创新重新定义品牌价值与定价权,同时依托亚马逊的全球电商生态,持续探索“高单价产品出海“的可复制路径。
Yarbo 的成长历程,不仅验证了中国品牌能够以高溢价进入成熟市场,也展现出新一代出海企业从“做产品”到“做品牌”的战略升级。
毕竟,要真正赢得高价值消费市场,技术只是起点,信任才是壁垒。在品牌认知稳固、消费者更信赖本土品牌的欧美市场,Yarbo如何让一个全新品牌被主流用户接受?它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浪潮新消费专访了Yarbo数字营销总监刘柏林Eric,试图还原这家新锐品牌如何在“无人区”赛道上,走出一条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出海路径。
“高溢价出海的关键是创新和革命性产品。”Eric回忆品牌的起点时说道。Yarbo迈出的第一步,并非从流量或价格出发,而是从一个长期被忽视、甚至关乎生命安全的问题开始思考:冬季扫雪的危险。
在国内,“庭院经济”这个概念尚属新鲜;但在欧美,庭院是家庭生活的延伸,也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尤其在美国、加拿大等高寒地区,许多州和城市规定居民必须在降雪后的特定时间内清理门前积雪,否则一旦发生滑倒或交通事故,房主将承担法律责任。
“这意味着即便是年迈的老人或行动不便的人,也得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去清雪。”Eric 解释道,“有些人实在做不到,只能花高价请除雪公司,但这种服务并不稳定,遇上暴雪时根本请不到人。”
团队甚至还曾听闻一位独居老人因在暴雪中清理积雪突发心脏病离世,这让他们意识到,扫雪不只是生活中的麻烦,更是关乎生命安全的社会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智能创新,帮助全球用户打造未来更好的户外生活。”他强调。正因如此,Yarbo选择用自动化和AI,锁定了“冬季除雪”这个长期被忽视的家庭场景。
2021年,品牌推出全球首款消费级扫雪机器人Snowbot S1。由此,也打开了智能庭院这一“无人区赛道”的想象空间。
“我们一开始就是冲着性能野兽去的,先向上建立壁垒,再向下降维打击。”Eric表示,对于Yarbo而言,性能不是炫技,而是品牌信任的起点。
为了让北美消费者理解并选择这款来自中国的高端产品,Yarbo选择了一条极其“重验证、重信任”的路径:
从Kickstarter众筹平台起步,以真实用户的支持来验证产品价值;此后大规模参展CES等顶级展会,在现场用机器性能说话;再到与百位欧美KOL合作,在极端环境中实测产品表现;并邀请主流媒体如Fox、CNN进行报道与评测,用事实证明“中国智造”的可靠性与竞争力。
与此同时,品牌也在Facebook上运营着拥有数万活跃成员的社区,用户在其中自发分享使用体验、吐槽不足、讨论改进;
在亚马逊生态中,Yarbo同样延续了这种“UGC驱动”的策略,大量用户主动上传暴雪实测视频、开箱测评与改装教程,让真实的使用场景成为最有说服力的品牌内容。
这种“用户共创式信任”,让Yarbo在北美市场赢得了首批忠实用户,也为其后续的产品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的过程中,团队逐渐意识到,品牌真正的价值并不只是单点创新,更是解决行业长期被忽视的系统性矛盾。
长期以来,全球庭院设备行业都被“季节性”困局所困:春夏修剪草坪,秋季清理落叶,冬天除雪;每一季都要依赖不同设备,既占空间又难维护。再加上北美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这个看似成熟稳定的传统行业,实则顽疾颇深。
正是在这样的洞察下,Yarbo提出了“1+N模块化系统”理念,开创了“庭院机器人”这一全新的创新品类:以一台核心底盘为基础,通过更换不同功能模块(如割草、扫雪、吹叶等),实现全年多场景应用,让庭院维护从“季节性劳动”转向“全场景智能管理”。
这不仅让设备利用率大幅提升,也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品牌依赖单一品类的增长逻辑。
现阶段,在技术层面,Yarbo的割草机器人按照一周两次的频率,可覆盖6英亩庭院,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其扫雪机器人则是市场上唯一能实现“吸雪+抛雪”的产品。
此外,Yarbo也正通过亚马逊等全球化电商构建起与核心消费群体的直接沟通通道,以透明的评价体系和优质内容传播强化品牌信任。
凭借这一技术与信任的双重驱动力,品牌的全球化布局也在不断加速。
如今,Yarbo的产品已覆盖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核心市场,核心用户集中在35至55岁的中高收入家庭,拥有独立庭院,注重生活品质,对科技产品抱有高度兴趣和信任感。
“他们购买的不止是一台机器,还是一种从劳力中解放的生活方式。”正如Eric所言,作为“中国智造”新一代代表品牌,Yarbo的真正竞争优势不止在于技术创新或产品性能,更在于重新定义了产品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从卖机器,到“时间、效率与安全感”。
“我们要做的,是让用户觉得更值。”
在他看来,品牌全球化成功的关键正在从制造能力,走向信任的建立。过去的“中国制造”依靠规模和价格建立信誉,而如今的“中国智造”正在以体验、口碑与可靠性为核心,形成新的全球化路径。
也正是在这场转变中,亚马逊成了Yarbo最重要的信任放大器。
“亚马逊是比较难得能带动超高客单价的第三方平台。”Eric坦言。
对于一个以高技术门槛和高客单价切入市场的新品类而言,亚马逊的价值远不止是销售渠道,反倒更像是一块试金石,检验新品类能否被本土消费者真正看见、理解与信任。
“亚马逊的逻辑是透明的。用户能看到真实的评论、视频和评分,也能直接判断这台机器是不是值得。”Eric解释,“它逼着品牌更真诚。”在他看来,这种透明机制一方面改变了消费决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在重塑品牌的成长逻辑。
亚马逊的品牌注册体系,让Yarbo得以保护自身的技术与设计创新;评论体系让早期用户的真实体验得以持续传播;FBA的高效履约则以稳定的服务体验为品牌“担保”。
在此基础上,Yarbo也在全球最成熟的电商生态中,逐步生长出属于自己的信任土壤。
“通过与亚马逊战略大客户拓展与运营团队的密切合作,特别是在月度业务评估和案例分享会议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了适合亚马逊特性的运营节奏和独特的市场策略。”
他回忆道,在战略大客户团队的指导下,Yarbo迅速确立了清晰的市场定位和运营方向。
Prime 会员体系带来的庞大流量,让品牌能够触达全球中高端消费者;而公开的评价系统与物流体系的协同,则让信任的建立更加具象化。
用户在一次次顺畅的购买与履约中完成信任闭环,而品牌则在这些真实反馈中不断迭代,从新品类的破圈者,成长为真正被全球消费者认可的中国品牌。
正如在刚过去的季度中,Yarbo的割草机器人模块在亚马逊全球同类产品中实现了销售排名第一。
在Eric看来,这一超出预期增长曲线的意义远不止销量本身,更是证明了Yarbo 的“1+N模块化系统”,正在被全球用户真正理解并接受。
根据亚马逊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购买了不止一个功能模块,其中约20%选择了全模块系统。
这意味着,用户与品牌之间正在从消费关系,转向Yarbo智能生态的长期伙伴,持续参与、共同塑造一种全年可切换、可延展的庭院管理生活方式。
这种关系的深化,也促使Yarbo对亚马逊运营策略进行更精细的布局。
在用户运营层面,团队高度重视亚马逊的QA区与评论体系,将其视为产品研发的“需求池”。例如,当今年有用户在评论中提出希望“割草机能修边”的建议时,Yarbo 团队第一时间记录、评估,并迅速推出了相应模块。
这种从用户反馈出发的快速响应,既丰富了产品功能,也让品牌在与用户的互动中形成了正向循环。
在内容层面,品牌也通过多维度的教育与传播,让复杂的科技产品被看懂,获得信任。团队制作了高质量的视频测评与功能演示,同时还通过A+页面、KOL讲解和真实用户证言,帮助消费者理解技术背后的生活价值。
“很多用户并不是因为看到广告购买,而是因为在别人的视频里,看见了自己生活的可能性。”正如 Eric 所言,这种持续的内容教育,也让品牌的技术优势与人文温度被同步感知,从算法、结构设计,到安全性与季节适配性,进一步拓展“庭院生活”的想象。
与此同时,Yarbo还在亚马逊上形成了与季节同步的产品节奏:春夏推广割草功能,秋季强化吹叶,冬季以扫雪模块冲刺;每逢 Prime Day 与黑五节点,品牌都会借助内容叙事讲述“更值”的故事。
这种节点运营策略,让品牌在全球市场形成了稳定的销售节奏与心智延续。
而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Yarbo正以“1+N模块化系统”理念为核心,从单一SKU拓展至系列产品,并不断扩大“全球半径”。
继北美取得稳固市场地位后,品牌已将目光投向北欧区域,如挪威、丹麦等冰雪需求旺盛的国家,扫雪产品将成为关键突破口;同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全球化布局。
在产品端,团队正筹备推出更多适应不同庭院形态与气候的模块功能,并持续优化算法与导航系统,以适配更复杂的地形与使用需求。
毕竟,在全球化的下半场,技术与产品的竞争终将趋同。真正决定中国品牌能走多远的,是能否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洞察并解决真实的用户痛点,让品牌价值得以扎根与生长。
“我从未想过能用一个机器人解决四季的庭院问题。”一位用户在亚马逊评论区写下这句话。而对Yarbo来说,这条评论,也再次印证了用户的关注点,已从产品性能转向生活方式,而品牌的价值也正在被全球市场真正理解。
从扫雪到割草、从吹叶到修边,Yarbo以“1+N 模块化系统”重新定义了庭院管理的边界,用技术创新完成了品类教育,也在一次次真实的用户体验中,逐步建立起跨越地域的信任关系。
这种信任,不依赖广告,也不依附流量,而是在一条条用户视频、一段段测评讲述中自然而然地生长。这种品牌信任的全球化,也正映射出中国智造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关键命题。
过去十年,中国品牌依靠供应链与制造效率赢得世界的认可;而如今,新一轮全球化竞争,则关乎体验、信任与文化共鸣。
正如Yarbo的成长路径,让我们看到,在全球竞争进入存量阶段的当下,品类创新往往比产品优化更有价值。与其在红海中争夺流量,不如开辟一片新的认知疆域,重构全球消费者对生活方式的想象。
同时,高客单价也不再是市场壁垒,而是信任的考题,而中国品牌完全有能力在高价值赛道上建立新的信任标准。
“我们想做的,是让不可能变成可能。Make impossible possible。”Yarbo创始人黄阳(Allen Huang)常以“金门大桥”的故事来比喻创新之路,那座被认为永远无法建成的桥梁,最终以无数人的智慧与坚持横跨深海。
在他看来,真正的科技创新,本质上也是一场“奇迹工程”:在未知与现实之间,搭建通往未来的路径。
好产品的诞生,意味着无数细节的反复打磨,每个环节都要经得起验证;真正的“中国智造”,也不只是技术突破,而是对长期主义的坚持。从解决问题,到创造新的可能性;从制造能力,到信任能力。
在看似饱和的全球市场中,那些具备耐心与野心、敢于持续挑战“不可能”的品牌,正以新的创造力与信任力,重塑世界对中国品牌价值的认知。
Ref:
1、《Changing Course in a Storm: China’s Economy in the Trade War》Sourc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Customs via CEIC.









